在长春市妇产医院(长春市妇幼保健院)麻醉科的抗“疫”前线,总是能听到简短又坚定的两个字——“没事”,在这个特殊时期,这样的“口头禅”着实令人心安。
在单位号召对外支援时,王锦卓在科室内第一个报了名。“大卓子,现在有个急诊剖宫产需要上黄码医院,你行吗?”“行!”“生活上缺什么不?”“不缺!”“累不累?”“没事!”和王锦卓的交流,每次都这么简单,又透着无比的坚定。从3月11日开始,他独自承担起黄码医院的麻醉工作,曾24小时执守,连续7天。家人的支持让他在黄码医院工作得更加安心。一个手术下来,他的内服全部湿透,留下的汗水足有一斤。执守一个多月,为封控管控区患者麻醉,无论多苦多难,他挂在嘴边的总是让人心安的那两个字——“没事”。
隋成玉是科室最年轻的主治医生,但他处理急重患的果敢和能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是科室的开心果,很会化解手术室内的矛盾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他毫不畏惧。3月16日下夜班,他却因科室工作需要,还未来得及跟爱人告别,匆匆奔赴黄码医院。他是个活泼爱动的大男孩,是个不耐寂寞的人,现在每天行走在宾馆单间到手术室单间这单调琐碎的“两点一线”,他却说:“没事,再艰苦简陋的条件也能创造一个医生的价值!”
徐小雷和爱人是医院的双职工,他从3月16日进驻科室闭环管理工作至今。他第一个进入管控区门诊麻醉无痛人流患者,第一个穿上“大白”麻醉抢救封控区病患。因为社区管控政策的变动,他主动为科室值班补缺,曾连续工作48小时。在科室床位紧张的情况下,他将床铺让给年龄大的同事,自己睡在陪护椅上,或是用椅子搭个硬硬的床。同事们说,他上有年迈多病的七旬老母,妻子常年体弱多病,7岁的女儿也是个哮喘小病号,他真的不容易,他却说:“科里有年龄大的,还有即将中考的家长,我没事!”
麻醉科是全院男医生最多的科室,作为一名女医生,陈升月主动请战。3月16日,她拎着生活必需品加入了科室闭环管理的10人“战队”。作为科室秘书,她主动承担了科室的统计上报工作,做好医务科工作的传达和协调,协助科主任做好流程再造和方案整改。她院感防控意识强,对于转阳患者的麻醉,她的防控管理过程为大家树起标杆。有人掉队了,她主动补上。她总是说:“我没事,家里负担少。”可实际上,她的家里有年迈多病的公婆和刚满5岁的女儿需要照顾……
年近半百的资深麻醉医生高永哲得知科室要闭环管理时正在家休班,立即报名对外支援。每天,他都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整装待发,包里除了必备用品,更装满了他战“疫”的必胜决心和无畏表现。作为长者,他把舒适的环境让了出来;作为资深的总值医生,他帮科主任分担着工作压力;作为老大哥,他成了大家的宽心丸。后来,他服从科室安排留在院内工作,成了科室危重患抢救小组的一员。虽然未能上最前线,但他说:“没事,在哪儿都可以发光,在哪儿都能体现医生的价值。”
电话铃响,一封控小区的患者因胎儿宫内窘迫无法转院,需紧急剖宫产。55岁的何伟刚脱下“大白”消杀完毕,夜班饭还未送进嘴里,电话又响起,患者胎盘早剥,没有核酸和化验报告。孕产妇手术关系着两个人的生命,他再次换上“大白”起身,这是医者的战袍!他说:“我没事,让家里孩子小、负担重的同事回去吧,我来!”
绿色的洗手衣外加了蓝色的隔离服,近视眼镜外加了面屏,科里最年轻的男麻醉医生郭健克服着心里的小紧张,努力学习着管控和防护知识。有苦他总是冲在最前面;晚上,他高高的个子蜷缩在小小的陪护椅上;白天,他只能在稍有空闲时借别人的床缓解一下腰酸背痛。有人认为他家庭条件优越,他却没有一点公子哥的做派。他说:“没事,我还年轻,我会尽力,不负成长!”
在科主任心里,郭凤英始终是那个胆小的小妹妹,在战“疫”的日子里,“小妹妹”变成了“大姐姐”。她时常帮科主任姐姐平复其急躁的情绪,缓解科室压力。每天,她要跟大家一样完成手术室的麻醉工作,在做完办公室和值班室的消杀工作后,把大家脱下的洗手衣清洗消毒,还领着住在科室的小妹妹们锻炼身体。每天,她都默默做着很多“分外”之事,却总是说:“没事,我愿为大家做贴心的好‘管家’。”
平日里,总能听到韩丹的欢声笑语,一向无忧无虑的她在疫情突袭时沉默了。丈夫在做志愿者,父母和公婆都在外地,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,但她还是毅然报名成了第一批闭环管理的麻醉医生:“没事,看孩子总会有办法解决。”就这样,儿子成了小区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,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和爸爸一起给独居老人送菜送药。
到麻醉科报到才几个月的李赫也加入了科室的闭环管理,尽管他居住的小区可以自由出入。在家休产假的妻子独自带着三个月大的宝宝,他说:“没事,我留下来,能帮科室分担什么就做点什么。”同样参加了科室闭环管理的王绍兵也如是说:“我是妇幼一员,就要留下来,尽医务人员的义务!”
“我没事”,是近几个月来麻醉科主任李莉听得最多的一句话,每个麻醉医生都这样说。作为科主任,她承担着更大的压力。科室40人闭环在院工作、居住,有年近六旬的护士,有背奶的妈妈,有体弱的,有爱哭的……每天完成日常的管理工作,为黄码医院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,她还要关心科室人员的生活问题,让大家能在独立的空间里相对舒适地生活。
从分娩中心转战疗区,从线下会诊到线上访视,每一个流程的试运行,李莉都第一个去尝试。她每天盯着医院电脑屏幕,对每个患者进行初筛;她每天走在手术室的走廊里,查问题、找短板。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,封闭在院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她感到了妇幼大家庭的温暖。有问题,领导帮解决;有困难,兄弟科室来帮忙;有需求,第二梯队蓄力往前冲;有事情,科室人员一起上。从3月16日闭环管理,截止4月22日,麻醉医生在“黄码医院”共麻醉68例,气管插管抢救患者3例;在长春市妇产医院(长春市妇幼保健院),电话会诊门诊麻醉患者115例,完成门诊麻醉219例,分娩镇痛188例,手术患者麻醉578例,抢救患者8例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,一个个困难都在一句句“没事”中变得不再困难!
惟愿疫情终将“没事”,每个人都能早日归家!